中新网北京10月27日电 (记者 孙自法)空天信息+人工智能(AI)融合发展,将如何为遥感技术服务和产业应用提供助力?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10月27日发布消息说,该院科研团队通过突破遥感基础模型关键技术,联合相关企业最新研发成功一款命名为“空天·灵犀”的遥感智能训(训练)推(推理)一体机。
“空天·灵犀”遥感智能训推一体机。中国科学院空天院 供图
“空天·灵犀”遥感智能训推一体机搭载的高精度、高时效轻量化基础模型,能够在自然资源、交通住建、农林牧渔、应急救灾及水利等国民经济多行业实现要素精细分类、实景三维重建、地物广域搜索等多任务应用,有效提高遥感数据服务能力。
以复杂环境下地物要素分类为例, “空天·灵犀”遥感智能训练模型可实现数十类典型要素的精细化自动分类,部分可细化至子类,如水生耕地、旱耕地、工业建筑、低矮住宅、商业建筑、城市道路、乡村道路等,精度较传统模式提升20%以上,单幅影像处理耗时大幅降至分钟级。
“空天·灵犀”遥感智能训推一体机由中国科学院空天院赛博智能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遥感智能解译基础模型,联合中科边缘智慧信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并对外发布。其突破了基础模型轻量化等关键技术,实现遥感基础模型的高时效灵活部署,提供数据、模型、平台、硬件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据研发团队介绍,随着空天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基础模型已成为遥感智能解译领域的有效解决方案。然而,遥感单幅影像幅宽大、基础模型参数规模大,导致推理速度与应用场景较为受限。以遥感影像分割任务为例,在单张图形处理卡上,利用基础模型处理一景50公里×50公里幅宽的遥感影像,推理耗时一般为小时级,难以满足实际应用中数据快速处理的需求。
针对这一难题,“空天·灵犀” 遥感智能训推一体机集成遥感多模态数据、轻量化基础模型、智能解译软件系统,具有多任务高精度、模型高效训练推理、低成本灵活部署及自主创新四大核心特色。
其中,在多任务高精度方面,模型支持包含地物要素提取、区域变化检测等9大类36子类下游任务,多任务平均精度较经典网络模型提升6%-12%。
在模型高效训练推理方面,一体机内嵌模型微调技术,仅需更新不到5%的训练参数即可实现同等效果,在昇腾环境下推理速度可提升3.5倍。
在灵活自主部署方面,相较于大参数量模型通常部署在高算力、高功耗的大型服务器,“空天·灵犀”可在星载、机载、车载等多个边缘场景低成本灵活部署。
在自主创新方面,“空天·灵犀”遥感智能训推一体机适配昇腾人工智能环境与昇思人工智能计算框架(MindSpore),实现软硬一体。
中国科学院空天院赛博智能团队透露,未来,基于昇腾人工智能的“空天·灵犀”遥感智能训推一体机将不断迭代,为进一步推动遥感智能解译技术的发展,帮助更多行业应用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持续努力。(完)
中新网江西婺源10月27日电 题:“最美乡村”行:婺源觅“乡愁”
作者 巫发阳 华东 李薇
参天古木,绿树成荫,一湾清水,倒映翠竹。深秋时节,漫步在江西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微风拂过饶河源头月亮湾,吹皱满池碧波。
婺源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这里有江南水乡的秀美,有诗画田园的闲适,有水墨山水的雅韵。春日花海,山涧红枫,白墙黛瓦,青山如画,吸引无数人前往探幽赏景。
图为婺源县秋口镇石门村,粉墙黛瓦下的“晒秋”农俗景观。李劼 摄
正午时分,村头停车场已趋饱和,一路上依然游人如织,车辆来往如梭。现年60岁的余明荣在自家门前摆上小摊,现做现卖本地小吃“油煎灯”,引得客人不时前来光顾。
刚开业不久的“爱鸟农庄”热闹非凡,“掌柜”余立坚在厨房忙碌不停,为客人端上可口饭菜。
“每天都有客人来吃饭,价钱便宜,人均只要二三十元。”余立坚笑容满面,“今天中午一共开了11桌。”
菜是农家种的,味道也甜美。刚从北京来到婺源旅游的周女士评价说,“就是小时候,妈妈做的饭菜的味道。”
周女士刚退休,才有了闲暇时间出来旅游。“听说这里的农村很美,我很想来看看,来到婺源像是走进了画里,这跟我想象中的农村完全不一样,我要好好走一走,看看中国农村的新变化,寻找记忆中的乡愁。”
图为游客在饶河源头月亮湾绿荫丛中行走。王南山 摄
村民何丽娟正在装修自家的新房,三层小楼里共有七个标间,每间房间空调、WiFi、浴室、马桶一应俱全,干净整洁,从二楼推开窗,眼前就是菜园,园中金黄色的柚子挂满枝头。
村头的石门小店,摆满小鱼干、萝卜干、咸菜干、豆角,店主热情招呼着客人,售卖农家特产。“都是20元一斤,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上千元。”来自广东的游客冯先生,在店前驻足片刻,指着葛粉对店主说:“称两斤”。
村头“林阳民宿”八个房间已经订满,王土英正帮一位年轻女游客提着行李箱,送上楼入住。“168到268元一间,生意还算不错。”
王土英以前在浙江皮革厂务工,为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她选择回村发展。“家里的生态环境好,建设得越来越美了。”王土英说,明年让丈夫和小姑子也不要去外面打工了,一起经营好乡村民宿。
木匠潘发来从隔壁村赶来,忙碌不停地用斧头、刨子加工木料,帮忙制作货架。“要做15个,游客越来越多了,不够用了,大家的生意都越来越忙了。”
艳阳照向深林,青翠的竹海里,传来蝉鸣阵阵,阳光下村民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游客周女士说,“我感受到他们生活的幸福。”
图为婺源县秋口镇石门村林阳民宿。李薇 摄
大路上一支旅游团迎面走来,年轻活泼的导游举着小旗,领着游客,一路的欢声笑语,被秋日暖风吹进这片林海、碧波,融入这月亮湾、饶河水。
清澈的饶河水,山村的生态美,村民的新生活,石门村的变化,也是婺源县新农村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
婺源县近年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全域规划、全域统筹推进“中国最美乡村”建设,在农发行上饶市分行信贷资金的支持下,全县开展美丽乡镇项目建设,多个乡村迈上“升级改造之旅”。
建设过程中,各地围绕“山清水秀、村容整洁、民风淳朴、留住乡愁”的标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沿河、沿路、沿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从曾经临时房、厕乱搭乱建,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水污染严重的偏远村落,“摇身一变”成了传统文化、优质生态和旅游业有机整合、众人向往的秀美乡村。
农发行上饶市分行行长万俊勇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该行已累计投放贷款2.5亿元支持婺源县美丽乡镇建设,整个项目涵盖全县15个乡镇,支持婺源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村、文化村、艺术村,全力推动婺源县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地、开花结果。
绿水青山是婺源县广大人民群众多年精心守护的成果,也是农发行上饶市分行坚守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的“初心”。自2021年以来,该行累计投放绿色贷款102.08亿元,信贷资金不断融入水利基础设施提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矿山修复、污水治理等重点项目建设,用山青水碧描绘出服务地方乡村振兴的幸福底色。(完)